英人琴酒 Beefeater Gin:倫敦之心倫敦製造

英人琴酒不論他的品質、風味、歷史、生產過程,從這幾項來看都是無可挑剔的,幾乎是琴酒的標竿。剛勁飽滿的杜松子基調加上清新的柑橘風味,1895 年甫一推出就成為公司的招牌商品金雞母。詹姆斯.布魯(James Burrough)原本是一位藥劑師,在買下酒廠之後,推出了這款歷史性的商品。

此外,英人琴酒光是命名,在當時就是一項創舉。當時的琴酒命名不外乎是人名、家族名或是地理名稱。以一種形象來命名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Beefeater 指的是倫敦塔的守衛,是當時人人稱羨的職業,是成功的象徵。

難得產自倫敦的「London Dry Gin」

如果你好奇在 Google Map 打入以下字串搜尋「Beefeater Gin Distillery」,你就會發現英人琴酒的酒廠是真的位於倫敦市區的酒廠。必須釐清的是,「London Dry Gin」定義的只是琴酒的製程,而非產地,從未限定一定要在倫敦當地生產;這點恐怕很多人有所誤解。事實上,只要遵守「London Dry Gin」的製程規範,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生產「London Dry Gin」,也都可以稱自己生產的是「London Dry Gin」。「London Dry Gin」的定義是指,琴酒的風味必須在勾兌至上市的酒精濃度就決定,不得在蒸餾完成以後再添加任何的風味。「London Dry」裡的 dry(不是指乾燥的乾,而是指不甜)這個字,並不一定是要真的非常 dry,而是相較於較甜的荷蘭琴酒而言,「London Dry Gin」比較 dry,比較不甜。

英人琴酒位於倫敦的觀光工廠內部 The Home of Gin, original photo by Ungry Young Man, 2016. U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 Generic (CC BY 2.0).

英人琴酒的原酒是百分之百的穀物釀造,它的香味來源來自於:

  • Juniper:杜松子
  • Angelica Root:歐洲當歸
  • Angelica Seed:歐洲當歸籽
  • Coriander Seed:芫荽籽(台灣俗稱為香菜的種子)
  • Liquorice Root:甘草
  • Almond:杏仁
  • Orris Root:鳶尾根
  • Seville Orange Peel:西班牙苦橙皮
  • Lemon Peel:檸檬皮

英人琴酒生產的獨特之處(在 1895 年當時非常先進獨特,但是到了今天這些做法幾乎成了琴酒的標準製程)在於,將檸檬皮和苦橙,杜松子和其他天然植物,在蒸餾前浸泡整整 24 小時,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作法。這樣的浸泡過程可以從植物中捕捉到各種植物精油的香味,完整提取風味。蒸餾時間則是長達 8 小時,蒸餾後的原酒會在蘇格蘭勾兌成出廠裝瓶的規格。

Multi-Shot(濃縮法)琴酒製程

琴酒的製程,我們的想像是這樣:以穀物釀成的中性烈酒,裡頭浸泡著琴酒的酒廠獨家秘方。等浸泡的時間夠,例如英人琴酒這裡的浸泡24小時,再將這桶浸泡了植物的琴酒原酒,送進去蒸餾廠蒸餾。等到蒸餾完成,再將蒸餾出來的酒液,與水勾兌,達到適合的酒精度,即可裝瓶上市。

這樣其實既是對,卻也不對。

對的原因,是因為這個想像,其實只是 One-Shot 的製程。整個琴酒市場中,One-Shot 製程的琴酒只是少數。原因是,One-Shot 製程,耗時,費工,產量少。

那麼不對的原因呢?因為大部分產量高的琴酒廠,並不是採用這個名為 One-Shot 的製程;而是採用我們比較想不到,一般人不直覺的 Multi-Shot 製程。Multi-Shot 製程其實是 One-Shot 製程的進階版,有些酒廠並不稱此法為 Multi-Shot,而是稱為 Concentrate Method,中文比較容易懂,叫做濃縮法。

那麼 Multi-Shot 為何說是 One-Shot 的進階版呢?因為最開始在中性烈酒裡浸泡酒廠秘方這一步,其實兩個方法是一樣的,但是,同樣容量的中性烈酒,Multi-Shot 裡浸泡的酒廠秘方的數量,比起 One-Shot 要多得多,達到好幾倍。為什麼?因為這樣蒸餾出來,Multi-Shot 的蒸餾成品的風味濃度,會是 One-Shot 的蒸餾成品的好幾倍;是不是就是一個濃縮的概念?如此一來,Multi-Shot 的蒸餾成品,既然比 One-Shot 來得風味濃重好幾倍,酒廠就能夠在這桶蒸餾成品裡,再額外添加中性烈酒來稀釋酒廠秘方的風味到合宜的程度。於是,同樣一個步驟的蒸餾,Multi-Shot 會比 One-Shot 產出多得多的勾兌前原酒。這些經過中性烈酒調合好的蒸餾原酒,跟 One-Shot 一樣,要再經過與水勾兌的過程,調整到符合上市目標的酒精濃度,然後裝瓶上市。

調酒:琴蕾(Gimlet)

我個人非常喜歡用英人琴酒來調琴蕾,尤其是做成霜凍,就是冰沙啦!琴蕾如果堅持要照它原本的酒譜,台灣恐怕喝不到,因為他需要用玫瑰牌檸檬汁,台灣買不到,自己出國順便帶的話又覺得不划算,因為它用量多,占空間而且重量重。好在如果單純要模擬出它的味道,酒譜非常簡單。

  • 60 ml 琴酒
  • 20 ml 新鮮檸檬汁
  • 20 ml 糖漿

這酒譜簡單到剛開始喝琴酒的時候一點也不想嘗試動手調它。自以為是地以為這杯肯定沒意思。但是第一次動手調出來真是驚為天人,而且這杯酒男女皆宜,從此列入口袋名單。

調酒:琴通寧(Gin & Tonic)

通寧水的部分我常常都是用最容易取得的品牌「舒味思 Schweppes」;有「芬味樹 Fever-Tree」的話更好。英人琴酒遇上「舒味思 Schweppes」會產生一個苦澀的尾韻,是真的帶有苦味的尾韻。以前琴酒只要有「舒味思 Schweppes」通寧水可以加就覺得好好喝,但是越喝嘴越刁,現在「舒味思 Schweppes」遇上英人琴酒我已經無法滿足,起碼英人琴酒要加「芬味樹 Fever-Tree」才感覺比較對味。

我的習慣是選一個大概 300 cc 容量的杯子,倒 50 cc 的琴酒在杯底,再倒入 150 cc 通寧水,再加入冰塊到滿杯。有迷迭香的話剪一段迷迭香,有薄荷加幾葉薄荷,有柑橘皮做裝飾加柑橘皮。

第一支認識的琴酒

不少人第一次認識的琴酒就是英人琴酒。

我曾經任職於財星五百大的美國科技公司,當時我的頂頭上司是一個像黑道老大那樣的人物。他不只穿著打扮像黑道老大,行事作風也像黑道老大。公司本身組織很大,但是他老兄的小王國完全是用一種黑道統治的方式在管理他的團隊。

某晚下班我們一起去喝酒,他原本說要帶一瓶酒來請我喝卻沒帶,我靈機一動去林森北路的小店買到一瓶英人琴酒。就這樣,我們在林森北路的秋吉串燒的板前上,一邊吃串燒,一邊講是非,配上英人琴酒加冰塊。

Copyright © 神農大叔的飲酒筆記.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一切權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