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塔朵琴酒不只在法國本地銷量名列前茅,還外銷琴酒大國英國;在整個歐陸也是赫赫有名,是喊得出名號的法國琴酒。
絲塔朵琴酒融合傳統與現代;傳統的部分他採用了法國最早的琴酒配方;現代的部分則是他採用了現代化的製造方式,並且創造性的勇敢挑戰了法國的法規。如果法國 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法律規定了只能在每年的 11 月到次年的 3 月之間生產干邑白蘭地,法律是不是沒有說其他時間不能用來生產不是白蘭地的酒?
口感上,比英人琴酒更濃烈,風味更複雜。原由是用了更多的辛香料,甚至還有花,例如紫羅蘭。再加上瓶身漂亮的造型,你以為這會是一瓶妹酒?不是喔!入口比英人琴酒更為辛辣火熱。
驚豔
Citadelle 這個字是法語,意思是城堡,源自於法語 Citadelle de Dunkerque,敦克爾克城堡。英語的寫法則是 Citadel of Dunkirk。

第一次喝絲塔朵琴酒調製的馬丁尼,那股回甘的尾韻,是最讓我驚艷的地方。我曾經笑說這該不會是用某某法國有名的泉水釀的吧?後來查證它的原料,意外地發現竟然是真的用了泉水。當純飲的時候,除了一入口典型的杜松子主調,中後段上來的辛辣口感收尾,最後卻能夠在口中留下泉水的餘韻。那股山泉水的清甜,在純飲的時候還只能在餘韻裡感受,但是在調成馬丁尼的時候,會被整個烘托出來,泉水的口感非常舒服。
調酒:馬丁尼(Martini)

與 Dolin 香艾酒與柑橘苦精,調製成馬丁尼。
Martini 的調法,以琴酒與不甜香艾酒的比例來說,有人喜歡 3:1,也有的人喜歡 4:1,5:1,6:1,甚至到 7:1。
如果是用英人琴酒來調 Martini,我個人習慣 4:1。
但是如果是用絲塔朵琴酒來調 Martini,我偏好 3:1。如果給 4:1 的比例的話,感覺不夠平衡,琴酒的比例會太重。太過嗆辣啦!
調酒:琴通寧(Gin & Tonic)
搭配最容易取得的舒味思通寧水,配成 Gin & Tonic。
- 琴酒 50ml
- 冰塊
- 檸檬角
- 通寧水加至滿杯
檸檬角不可或缺。你可能覺得檸檬角而已,省略沒關係。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同樣的材料,為什麼酒吧一杯酒可以賣你那麼多錢?家裡喝跟酒吧喝的差別只是在於細節;沒錯,就是這些細節。
檸檬角可以帶給你清新的檸檬香氣。

與英人琴酒的比較
英人琴酒大概是台灣最容易取得的琴酒。也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的琴酒。
英人琴酒香氣在兩者中,含有較鮮明的柑橘味。絲塔朵則是相較之下柑橘味比較柔和,但是伴著較複雜的多種植物的香氣。
純飲入口的感覺,英人比較直接,整個杜松子與柑橘一下子就蹦出來,然後轉為甜味感。雖然絲塔朵一入口感覺比較柔和,卻接著辛香會出來並且上揚到最後,然後口中留下泉水的感覺。
簡單地說,絲塔朵琴酒比英人琴酒更濃烈。
香味來源
共使用了 19 種植物組成香氣。明白的直接印在瓶身上告訴你。不過是法文就是了。

杜松子 | 香菜 |
菖蒲 | 爪哇胡椒 |
杏仁 | 決明子 |
茴香 | 歐亞甘草 |
八角 | 香薄荷 |
檸檬皮 | 肉荳蔻 |
橙皮 | 當歸 |
小荳蔻 | 小茴香 |
紫羅蘭 | 肉桂 |
甜菜 |
歷史
絲塔朵琴酒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末 1775 年。當時兩位法國人得到路易十六世的授權,在敦克爾克城堡生產 genièvre(當時對於杜松子酒的稱呼)。後來在 1980 年代,亞歷山大.加布里耶(Alexandre Gabriel)他知道了這個故事,引起了他的興趣。他認為可以用 1775 年當時的配方,搭配當代現代化的技術來生產琴酒。
根據法國 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法律規定,干邑白蘭地的生產季節,是每年的 11 月到次年的 3 月之間,因此一年當中的其他時間,將近七八個月長的時間,都是生產干邑白蘭地的淡季。原本用來生產干邑白蘭地的蒸餾器,在這段時間是閒置的。亞歷山大靈機一動,認為可以利用這段淡季的空檔,把酒廠原本用來蒸餾干邑白蘭地的蒸餾器用來蒸餾琴酒。亞歷山大的想法,用干邑白蘭地的蒸餾器來蒸餾琴酒,過去沒有人這樣做,法國 AOC 法律並不允許,於是需要請求得到法國政府的批准;前後總共花了五年的時間,一直到了 1995 年才開始正式生產。
在那五年的交涉過程中,亞歷山大與干邑地區最悠久的地方酒廠皮耶費朗(Pierre Ferrand)合作,創立現今有名的酒廠 Maison Ferrand。
Copyright © 神農大叔的飲酒筆記.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一切權利。